欢迎访问开封市审计局门户网站!
首页 > 专题专栏 > 机关党建

发展的必然,时代的抉择

发布者: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:2012-08-01 10:41:20 【字号: | 浏览量:

发展的必然,时代的抉择

——谈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

 

(一)随着时间的推移,很多事情才能看得更清楚。

在度过国际金融危机最初的疾风骤雨之后,危机带给人们的震撼和阵痛渐行渐远。此时回过头来看,就像拿了一把“放大镜”,透过它,很多问题的症结一目了然;抬头看今后的路,也仿佛多了一架“望远镜”,哪里有急流险滩、怎样能峰回路转,无疑有了更清晰的判断。

这场历史罕见的危机逼着我们苦苦思索,推着我们迅速行动,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”——我们不能再有丝毫犹疑和裹足不前。

(二)仔细研读中央关于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”的论述,就会发现,从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,到今年2月中央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,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”改成了“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”。看似简单的词序转换,却透出强调重点的变化: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关键是要在“加快”上下工夫、见实效。中央的急迫溢于言表,决心展露无遗。

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正在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。在我省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,学员们反响热烈,议论风生。会上会下,场内场外,大家传递的是一个共同的心声: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等不起,慢不得,坐不住,我们必须掏实劲,出真招,求实效。

(三)从一般意义上讲,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转的是经济发展的方法、途径和模式,强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、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、投资、出口协调拉动转变,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、第二、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,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、劳动者素质提高、管理创新转变。

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这“三大转变”,表明我们对经济发展的认识再次有了质的跃升,不再是目光只紧盯在GDP上,而是树立起以人为本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,把速度与质量、增长与效益、内需与外需、发展与民生、经济与环境等,都纳入了发展的视野。

在世情、国情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,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我们的发展质量才会越来越高、发展空间才会越来越大、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。

(四)作为全国第五大经济体的河南,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的河南,在近年来的发展竞争中,我们有着许多可圈可点的自豪。但是凝神反思,我们面对的问题更多,遇到的困难更大,发展的任务更繁重。从根本上看,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关乎一亿河南人民的福祉,关乎中原崛起、河南振兴的美好未来。我们必须找准定位,看清问题,发挥优势,攻克难关。

(五)有一个现象很值得警醒:2009年,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已近3000美元,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,我们的一只脚已经跨过了中等收入地区的门槛,但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,普通人对此感受却并不十分明显?

说到底,是我们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比较低,大多数产业居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,很多产品附加值低,尽管卖了很多,但挣得却不多。

打开我省主要工业产品目录,最能代表“河南制造”的不是软件、手机、汽车,而是原煤、水泥、铝锭。以能源、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资源性产业,占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0%。“粗、低、重、耗”产品过多,既污染了环境,还把更多的利润拱手相让,无异于“捡了芝麻,丢了西瓜”。

柴米油盐酱醋茶,衣食住行教医保,老百姓生活中的很多大事,让人感觉并不轻松……公共服务能力弱,改善民生还有很多文章可做,还有更长的路要走。

(六)其实,这样的尴尬在我省还有很多。

一说到经济总量,我们就颇为自豪;而一说到人均水平,又倍感压力。一说到河南农业,我们就为“天下粮仓”的赞誉而欣慰;而一说到现代农业,近乎40%的耕地“望天收”、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低的现实,就让我们心里沉甸甸的。一说到“河南制造”,我们如数家珍,能列出一串名单;而一说到“河南创造”,却往往乏善可陈,让人底气不足……

归根到底四句话——钱从哪里来?人往哪里去?粮食怎么保?民生怎么办?

“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并不完全一致,我们要避免‘有增长而无发展’,避免‘无业的增长’、‘无情的增长’、‘无未来的增长’、‘无根的增长’。”在刚刚结束的全省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,省委书记卢展工谆谆告诫。

(七)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这些矛盾和问题,已经成为“绊马索”、“拦路虎”。

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。在工业化开始时,由于比较成本优势突出,依靠劳动力、资源、投资所带来的边际收益是上升的。所以,尽管当时的发展方式比较粗放,依然能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。可是,经济学中的一条“魔律”终究是要起作用的:劳动力、资源等生产要素都不能作为长期的无限的经济增长手段,连续投入同一要素所带来的收益增量是递减的。

随着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,我们逐渐感到,河南的“人口红利”不会一直持续,原先的比较成本优势也会慢慢丧失,靠土地、资源等拉动经济的边际收益越来越难以提高。

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,进一步暴露了我省的“软肋”,发展、人口、资源、环境、民生……这些叠加在一起的关键词,向人们传递出一个个强烈的信号:

依靠传统的发展方式,河南不可能完成现代化的进程。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资源难以为继,环境难以为继,民生难以为继,发展难以为继,我省好的趋势、好的态势、好的气势也难以为继。

(八)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:未来的答案,往往隐藏在历史和现实之中。只有准确把握时代的特征与本质,才有资格挺立潮头、水击千里。

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我们的优势显而易见:

河南地处中原,承东启西,连南贯北,得天独厚的区位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;

历史文化厚重,是血脉之根、文化之源、精神之魂。把文化的内涵融入经济发展之中,有利于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;

近亿人口,储藏着巨大的人力资源,蕴含着广阔的消费市场,有利于扩大内需,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;

粮食产储量大,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工业结构较为合理,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;

“重心”低,转起弯来反而容易。作为后发展地区,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,实现“弯道超车”。尤其是面对新兴产业发展大潮,我们和先进地区基本上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,谁能抢先一步,就能占领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;

新时期中原儿女“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、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、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”,成为推动中原崛起的精神动力;普普通通的河南人、踏踏实实的河南人、不畏艰难的河南人、侠肝义胆的河南人,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、实现中原崛起的坚实力量和有力保证。

(九)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我们的机遇十分难得:国家实施加快中部崛起的战略,如火如荼,持续推进;保障粮食安全,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,紧锣密鼓,有序展开;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,我省作为内陆大省、人口大省空间和潜力巨大;国际金融危机,是落后生产力之危,是先进生产力之机,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,是科学发展模式之机,其所形成的倒逼机制,有利于我们调结构、促转型,打造新的增长引擎。

(十)优势摆在那里,机遇就在眼前,只要我们充分认清这些有利条件,找准用好这些独特优势,上下一心,坚定信念,始终坚持“重在持续、重在提升、重在统筹、重在为民”,就一定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中原崛起之路。

这是发展的必然,这是时代的抉择!

(十一)一场关乎河南未来的重大变革已经到来,一项纷繁浩大的艰巨任务刻不容缓,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号角声声可闻,我们需要做的,就是——

提升认识求加快转变,坚持发展求加快转变,重在持续求加快转变,突出创新求加快转变,统筹协调求加快转变,有效运作求加快转变。

一个字,干!

(十二)提升认识求加快转变。

思想解放是“总开关”,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的“头脑”问题。观念能不能转变、思路能不能拓展、头脑是不是清醒至关重要。

“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”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最大的障碍就是一些干部思想认识上的不理解、不到位。有的不想转,总觉得现在的小日子过得挺好,缺乏危机感,更缺乏转变的积极性主动性,不同程度地存在“等等再说、看看再议”的心态。有的不敢转,担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会影响GDP增速,担心触动深层次矛盾,担心“转不动、转不顺、转不开”。有的不会转,把加快转变简单地理解为喊喊口号、发发文件,刮一阵风后就束之高阁,或者跳不出旧有思维方式,想不出新办法,拿不出新举措,走不出新路子。

解决这些问题,就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精神上来,学深吃透,认识到位,把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长上去,把谋划发展、推动发展的水平提上来;就要看到加快转变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,彻底摈弃消极被动和坐等观望思想,真正树立起责任感、紧迫感;就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、发展观、政绩观,勇于探索,敢于实践,做出经得起实践、人民、历史检验的实绩。

(十三)坚持发展求加快转变。

发展是解决河南所有问题的根本出路,保持较快发展速度,做大经济“蛋糕”始终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。不发展不行,发展慢了也不行,发展的基础一旦出了问题,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。在新的投资和增量上,一定要注意质的扩张。说一千道一万,发展才是河南最大的省情。发展为大,发展为重,发展为先,这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总结出的最可宝贵的经验。

发展和转变,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,不是一道“单项选择题”,一讲转变就不讲发展,一讲发展就不讲转变,任何把转变与发展对立起来、割裂开来的观点,都是极端错误和有害的。只有努力做到在发展中转变,在转变中发展,发展转变“两不误、两促进”,才能走上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。

(十四)重在持续求加快转变。

转变并不意味着我们以前走的路子是错的,恰恰相反,改革开放以来,尤其是近年来,河南立足省情,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,“三化”协调、推进科学发展、中原崛起的新路子。思路太多是不成熟的表现,思路多变是急功近利的表现。在编制“十二五”规划、推进中原崛起的进程中,持续这些年来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好思路、好经验、好举措。

加快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,更是一场持久战,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。充分认识到它的长期性、艰巨性、复杂性,持续加快转变的力度和韧劲,不动摇,不懈怠,不刮风,不呼隆,不折腾,一根红线穿到底,一张蓝图绘到底,始终保持思路和行动上的连贯性,确保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持续推进。

(十五)突出创新求加快转变。

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库兹涅茨认为,经济发展阶段越高,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,技术进步不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。创新,促成了一些国家和地区风起云涌的发展历程。

创新意识弱,创新能力差,创新体系不完备,已经成为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突破的“瓶颈”和“关隘”。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、体制机制创新,才能为加快转变提供强大动力。

就河南的现状而言,单靠自身的科研力量,完成全部的原始创新不现实,要善于“借梯登高”、“借灯生光”、“借脑生财”,更加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,向创新要效益,向创新要市场,向创新要出路,向创新要活力,真正让传统产业强起来,让新兴产业兴起来。

在体制机制创新中,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非常重要。我们要摈弃“唯GDP论英雄”,不断拓展发展评价体系的内涵,让经济结构是否优化、自主创新水平是否提高、收入分配是否合理、人民生活是否改善、生态环境是否得到有效保护等,成为衡量加快转变效果的硬指标、硬任务,引导广大干部既要对河南的今天负责,更要对河南的未来负责。

(十六)统筹协调求加快转变。

据统计测算,我省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,可带动GDP增长1.3%、居民消费增长1.2%,同时可以相应带动就业增长、民生改善。经济越发展,经济、社会、文化之间的关联程度就越高。但在一些人的头脑中,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、文化建设、生态保护、民生改善等是两码事,而不是把它们看作一架钢琴上的黑白键。片面的、孤立的、机械的“指法”,弹奏不出和谐的乐章。

统筹经济社会发展,经济发展才能真正融入科技、教育、文化、卫生等各方面的力量,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;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,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,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;统筹“三化”进程,使工业化、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成为有机的整体,才能实现共同发展、协调发展;统筹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发展,高昂起“龙头”,带动形成“一百单八将闹中原”的局面,才能实现区域平衡发展;统筹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,才能使“富裕中原”同时也是“绿色中原”、“宜居中原”。

(十七)有效运作求加快转变。

空谈误国,实干兴邦。有效运作,就是要把具体的科学谋划、科学操作、科学决策落到实处,变为实效,取得实绩。

图纸规划得再好,如果不去施工,永远建不成高楼大厦。加快转变,不仅是说的问题,更是做的问题。要立足于学,吃透精神,学习好经验好做法;要立足于做,想好了再说,说了就要做,做了就做好;要立足于实,从实际出发,求实务实;要立足于效,强化效益、效率、效能、效果,在效上见转,在效上见调,在效上见快,在效上见好。

实干是真功夫,落实是真本事。做任何事情,一具体就突破,一具体就深入,一具体就落实,要切实抓好基层、打好基础,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抓手,围绕项目建设形成合力。

(十八)大政方针确定之后,干部是决定因素。加快转变,离不开干部管理方式的转变。要充分发挥干部的骨干作用,调动起干部的主动性、积极性、创造性,就要认真解决“选人怎么选、看人怎么看、管人怎么管”的问题。

选人怎么选?要做到“五重五不简单”,注意选拔那些作风扎实、工作踏实、注重实效、干事干净的干部。看人怎么看?关键要看对党和人民是不是忠诚,能不能责随职走、心随责走,能不能很好地完成党的中心任务。管人怎么管?要靠体制机制管人,在平时既要严格管理,又要关心爱护,对基层干部多理解、多帮助、多支持、多担待,保护爱护真正干事的人、坚持原则的人、刚直不阿的人、不跑不找的人。

(十九)登高望远,能否抢先布局,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让我们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,将决定下一个十年、二十年中原的“大模样”。

在新一轮经济复苏中,全国各地争相补短板、调结构、促转型,关键时刻,我们必须树立“慢进即退、慢转即退”的紧迫感,形成“早转早主动,早转早得益,早转多得益”的共识,乘势而上,顺势而为,早走一步,抢占先机,真正做到在“加快”上下功夫,在“转变”上动真格,在“发展”上见成效。

(二十)我们所做的一切,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,更有尊严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不仅仅是个单纯的经济问题,而是与社会事业、民生改善息息相关。

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最终要落实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上,落实在改善民生上,落实在社会和谐上。群众是不是拥护,群众是不是满意,群众是不是得到了实惠,是检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。

群众说好,才是真正的好。

(二十一)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是中原崛起、河南振兴的必然要求和希望所在。只要全省上下同心同德、求真务实、锐意进取、扎实奋斗,就一定能够不负胡锦涛总书记对我们的殷殷重托: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,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,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,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。

(二十二)马克思说:最先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生活的人,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。

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是一场影响深远的伟大实践,是当代河南最朝气蓬勃的事业,必将为我们铺开一幅生动壮阔的新画卷。

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!

  • 关注公众号